Top

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金門放流水再利用助抗旱
出版月份:2021 年9 月

        入秋的金門果真「係金 ㄟ!」進入收成季節的高粱田「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在湛藍的天空下迎風搖曳,彷彿是為農民的豐收舉旗歡呼。有賴於瑠公管理處多年推廣旱作灌溉設施,以及近年於金沙鎮完成的放流水灌溉調蓄工程,在旱災肆虐下,農民仍能有好收成。


▲ 金門高粱田運用桿式噴灌機進行噴灌作業。


天然限制、水利工程少  旱象雪上加霜

        極端氣候以雷霆之姿降臨,臺灣這兩年遭逢半世紀以來最嚴重旱災,許多農田因而休耕,面對田地荒蕪,農民心中的痛,難以言喻。然而,長久以來,金門地區的農民,並未如本島有農田水利管理處提供服務,加上原本雨量稀少且分布不均,集水區面積狹小,大部分降雨逕流入海,以致每年可供使用的地面水源十分有限,「看天吃飯」即使無奈,卻是不得不的日常,在極端氣候下所面對的試煉,更為緊迫、嚴苛。

        金門以栽種高粱、小麥、花生等旱作雜糧為主。雖然高粱需水性不高,但仍需適時灌溉5-6次,才能長得頭好壯壯。因應水資源匱乏,農民多挖掘農塘蓄水,但通常未能挖深,蓄水量少,農民仍常面臨缺水窘境。


「瑠公」跨海相挺  生態園區活用放流水

        早在2008年,瑠公管理處即配合政府推廣旱作灌溉政策,以自有經費補助金門地區農民改善灌溉系統。2014年,更進一步與金門縣農會合作,以認養灌區方式補助旱灌設施,加速金門整體水資源開發與水利建設。對金門農民來說,「瑠公」的協助猶如及時雨,旱灌補助申請踴躍,施作面積也快速成長。但在輔導農民施行旱灌作業的過程中,「瑠公」發現補助雖有助益,但根本的問題是留不住水,以致水資源總是入不敷出,因此有了「一滴水至少使用兩次」的想法。

        由於金門並無重工業,汙水多為家庭廢水,不含重金屬,過濾淨化後直接排入大海殊為可惜。經淨化的汙水含氮量偏高,雖不適於回歸為民生用水,卻可供農業使用,於是「瑠公」決定為當地農民打造長治久安的灌溉蓄水設施。

        耗時6年打造的「金門綠能生態教育園區」於2019年完工,花費6,200萬元,新建儲水設備包含金沙鎮山西水庫附近自來水廠的放流水滯滲過濾池以及2口農塘,蓄水容量達1萬立方公尺。供灌之外,也規畫為公園,傳達友善環境的理念。

        今年3月,瑠公管理處朱建偉處長帶領同仁拜會金門縣政府時,楊鎮浯縣長即指出,去年面臨嚴重旱災,該示範區是金門受影響最小的區域,未來期待借重「瑠公」的專業,讓水資源能夠透過管理及循環利用供灌,嘉惠更多農民,也是金門農業的一大創舉。


▲ 朱建偉處長拜會金門楊鎮浯縣長。


灌溉系統全盤規劃  設施技術精益求精

        「灌溉事業非一蹴可幾,水資源的有效運用應經過全盤規劃。」朱建偉處長指出,今年(110) 「瑠公」與縣府合力推動金沙鎮官嶼劃段放流水農塘之更新改善,將周邊農塘有效串聯,得以服務更多農民,擴大灌概工程效益。「瑠公」並籌組跨領域專家團隊,規劃短中長期發展計畫,將金門5處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再利用的可行性列入評估,先針對放流量最高的金城水資源回收中心與金門酒廠放流水進行水質檢測與研究。

        不可諱言,放流水再利用最令人在意的是水質安全,針對這部分「瑠公」亦格外謹慎,雖然近兩年示範區內的水質檢驗皆為合格,仍將增加檢測的採樣處與頻率,每兩周採樣7處進行檢驗,務必確認水質安全才能引灌。

        除跨海擴大灌溉服務外,瑠公管理處在既有供灌服務上更是精益求精。委由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在坪林茶園所做的灌溉水量研究,透過水分傳感器建立環境數據,了解茶樹根系在土壤不同深度的濕度變化,可制定灑水系統啟閉策略。為了在旱澇兩極氣候下穩定供灌,擬於廣興灌區選擇適宜地點增設調蓄農塘及施作管路灌溉系統,以服務更多農民。

        農民豐收的喜悅是管理處同仁前進的動力。以「瑠公」歷經千錘百鍊的灌溉專業為利器,期能在氣候急遽變遷的環境下,為農民披荊斬棘,謀求生機。


金門綠能生態教育園區小檔案

位置:金門金沙鎮鄰近山西水庫

特色:

1. 月牙池:為避開池邊私人土地,池子剛好呈現月牙狀,別出心裁。


2. 「飲水思源」地標:以金門在地特色風獅爺、高粱、小麥,以及象徵水利的水波為設計元素。


3. 浮洲:蓄水池上設計浮洲,有淨化水質功能,洲上植物吸收了飽含氮素的池水,長得頭好壯壯。


4. 風力太陽能路燈:臺灣製造,係以風力及太陽能蓄電的LED路燈,約可提供6-8小時電力。



延伸閱讀